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员宿兵指出:“过去20多年的几乎所有遗传学研究都支持现代人类源自非洲的假说。DNA的特点是代代相传,没有间隔或断裂;而且DNA的复制错误率,即基因突变速率,几乎是恒定的,这使得我们能够通过分子钟推算出人类起源的年代。”
然而,尽管通过对比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基因,研究表明现代人保留了大约20%的尼安德特人基因,这使得“完全取代假说”被推翻,现今的“非洲起源说”认为非洲智人是现代人基因的主要来源。当前的DNA技术通过对活人基因的变异程度进行推测,推算出群体历史的轨迹。研究表明,非洲人基因更为丰富,意味着他们经历了更多的代际变异,存在的时间也更长。然而,这一研究方法的前提假设是基因突变速率恒定,这一假设也并非绝对。
古人类学家、中央科学院院士、以及“多地进化学说”的权威吴新智则对这种通过突变率推算人类起源时间的方式提出质疑。他认为:“比如我们研究生活在4.5万年前的古西伯利亚人,检测其正染色体、Y染色体和线粒体时发现,突变速率并不一致。因此,假定突变速率恒定就有其局限性。”此外,2000年发现的6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也表明了这一突变速率的理论需要进一步修正。
几年前,中南大学教授黄石提出了“遗传多样性上限理论”。通过一系列基因研究,他发现了“现代人类的Y染色体和线粒体源自东亚的分子证据”。基于此,他提出“现代智人类起源于湖南”这一观点,并获得了分子学方面的支持。
尽管这些学者都是顶尖的专家,且均通过基因技术进行研究,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此外,研究样本的选择性问题、古人类样本的有效性、碱基对数量过少(人类有30亿碱基对,但上世纪末时只研究了300对)等问题,也为基因技术的可靠性带来了挑战。因此,尽管“非洲起源说”现在较为流行,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支持,但它仍然只是一个假说,尚不能被视为最终的结论。
除了基因研究,化石和文化遗物的研究也为人类起源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与基因学不同,化石和文化遗物的研究并未完全支持“非洲起源说”的“完全取代假说”或“同化假说”,反而更多地支持了“独立起源”的理论。
上世纪30年代,德国学者魏登瑞研究了北京人化石和黄种人的一些特征,得出了“中国人是从中国猿人到现代人连续进化”的结论。在以前的研究中,学者们还发现,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20到70万年的北京人等古人类,几乎无一例外都有“铲形门齿”。而今天,约80?0%的现代中国人都有这种特征,而黑人仅占11.6%,白种人则为8.4%。这表明“铲形门齿”是中国人一个显著的遗传特征,至少有170万年的历史,而这种特征在非洲和欧美非常少见,这成为了“中国独立起源”的有力证据之一。
从石器文化的角度来看,“非洲起源说”也面临着一个难以解释的现象。根据“非洲起源的同化假说”,约6万年前非洲晚期智人迁徙至东亚,大多数非洲智人取代了当地的原住民。而根据非洲的考古发掘,当时的智人石器主要属于“第三模式”。然而,考古发现表明,中国在长时间内使用的是“第一模式”,这一模式相对“第三模式”更为原始。如果“非洲起源的同化假说”成立,那么为何中国的早期智人反而保留了较为落后的“第一模式”,而非采用更先进的“第三模式”?
2007年,在广西崇左的智人洞,专家发现了一块下颌骨,距今超过10万年。下颌骨上有着“萌芽状态的颏隆突”,这一特征是现代人类的典型特征之一。这一发现曾一度被认为是“非洲起源说”的关键证据之一。然而,在中国也发现了类似的化石,表明中国地区也经历了与非洲相似的向现代人进化的过程。
通过对中国境内出土的化石、人体特征、经济活动等的研究,学者们发现,几十万年前的直立人与现代人之间在形态上存在相似性。此外,2000多处石器的发现表明,这些石器在中国境内大致上一脉相承,没有明显外来文化的痕迹。因此,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就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总而言之,从基因学的研究来看,尽管有部分证据倾向于支持现代中国人源自非洲,但根据“铲形门齿”特征、石器文化以及广西智人洞下颌骨的发现,现代中国人不太可能完全源自非洲,而应当是本土独立演化的结果。当然,中国境内的古人类遗骨也确实显示出一些外来基因的痕迹,表明中国人确实经历了外来基因的融合,但总体来看,现代中国人的起源仍然主要是连续进化的结果。
参考资料:《基因能否证明我们的祖先都来自非洲》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