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中国最美江南水乡”的乌镇,它的底下究竟有什么?

号称“中国最美江南水乡”的乌镇,它的底下究竟有什么?

乌镇,隶属于浙江桐乡市,位于其最北端,西临湖州,北界江苏吴江,为两省三市交界处。此地不仅拥有适宜人居的肥沃土地,更占据着四通八达的枢纽地带,因此昔日颇为繁盛。

但乌镇的“乌”到底从何而来,至今也没定论。从乌镇走出的大作家茅盾,写过一篇《可爱的家乡》,在文中也这么说:“我的家乡乌镇,历史悠久……何以名‘乌’,说法不一。”真正被称作“乌镇”,能确定最早的时间是唐咸通十三年(872年),那么乌镇的历史距今至少有1100多年了。在宋朝,以流经镇中南北的车溪为界,两边各有一个大型的镇子,东岸叫作青镇,西岸才是乌镇,但后来两个镇子逐渐融为一体,合并后还是叫作乌镇。

乌镇作为人类聚居地的历史远比普遍认知更为悠久。古镇东部邻近的谭家湾遗址揭示了重要考古证据,该处河畔区域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人工制品及动物骨骼遗存,经鉴定距今已有7000多年,属于马家浜文化。可以想象,在人类文明还处于新石器时代之时,乌镇一带已是红红火火,人们用石头磨成的铲子平整土地,再用木头架起高高的房屋,在留守村庄妇孺的期盼中,健壮的男儿扛着刚捕获的麋鹿、野猪,或是顺利捞起的一网鱼,期待着晚上美美吃一顿。

在历史上,这座江南古镇究竟有多辉煌?茅盾先生在《可爱的家乡》中如此描述:“清末时期的乌镇地处两省三府七县交界处,占据水陆交通枢纽。朝廷在此专设同知衙门,民间称为‘二府',官署东西辕门巍然,大堂楹联赫然题写‘屏藩两浙,控制三吴',其规制气派堪比两江总督府……”

“屏藩两浙,控制三吴”,这并非虚传,除了地处水陆交界地带,乌镇更有河流可作为联系四方的通道。两条小河从古镇南边汇合,形成了贯通古镇南北的市河,在两侧又分别有西市河、东市河和它接上,从空中俯瞰就像一个巨大的十字,这个十字就是古镇布局的基础,大部分民居、街巷都沿着市河修建,才有了推窗见水的水乡风情。

以十字形的市河为中心,乌镇主要有东南西北四条老街,分别称为东栅、南栅、西栅、北栅。为何不直接叫东街、西街,而称之为“栅”呢?这就和古代乌镇的防御系统有关。作为一座开放性的大镇,乌镇从来没有修建过城墙,但也要保证街坊们的安全,于是,乌镇选择在最重要的交通要道——市河中,修建特殊的栅门,即在四条大街尽头的桥下河道中,将木桩紧紧成排钉下去,在水里面修筑栅栏,中间做成了可以打开的门,还在附近搭了个棚屋,安排管理人员负责这道栅门。栅门白天通常都是打开的,晚上就关闭,除非遇到十万火急的情况,如治病、接生等一定要坐船出去,否则绝对不会轻易打开。如今,这些栅栏早已消失,但四栅作为街道名却一直保留了下来,古镇开发为景区的主要是东栅和西栅。

2

“小镇做题家”的荣光

乌镇依水而建,亦凭水而旺,河道间舟楫穿梭不息,往来商船愈多则意味着市镇货殖愈盛,经济收益自然水涨船高。这座江南古镇虽未列县治之尊,然而其鼎盛时期,连所属桐乡县治乃至嘉兴府城的繁华程度,亦难与之比肩。

早在宋代,乌镇就设有监镇官,负责火禁并管理酒税,此时古镇的商贸已有不小的规模。据南宋薛季宣的《浪语集》记载,乌镇行政建制虽仅为镇级,其城镇建成区面积和经济体量却远超普通县城。明清鼎盛期,该镇商贸繁荣冠绝江南,四条主街商号鳞次栉比,市集昼夜喧嚣,最盛时常住人口逾十万之众。在富甲天下的江南市镇群中,其规模堪称首屈一指。

随着经济条件改善,乌镇居民愈发注重家园建设。在土地资源紧张的街巷区域,常见居民向河道延伸空间建造临水楼阁,同时留出主航道,保证其宽度符合通航标准。由此,独特的“水阁”建筑景观便形成了。住在里头,只要推开窗就能跟河亲密接触,这一捧温柔的水,养足了两岸的万家烟火。

物质丰裕的乌镇未改文雅本色,延续着千年文脉传承。据当地人的口耳相传,早在南朝时,一代辞宗沈约与昭明太子萧统就已在乌镇留下足迹,成了古镇的文脉渊源。在之后的时光里,乌镇发展为大商埠,更是名人荟萃、学子辈出,据《乌青镇志》记载,乌镇自宋至清出过64名进士、161名举人,这个“做题成绩”可以说是相当强了。

这些从乌镇走出的名人们也反哺故乡,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在乌镇的四条大街中,东栅是最早修复并开发成景区的部分,其中最靠近中市处有一座大宅“翰林第”,就是清咸丰六年(1856年)进士夏同善的居所。

翰林第本来叫作“萧家厅”,是乌镇富商、举人萧仪斌留下的宅院。夏同善并非乌镇人,因幼年丧母,其父续娶乌镇的萧氏为继母,同善对她仍十分孝顺,视如生母一般看待,并跟着住到了乌镇的外婆家,由萧家培养他读书。夏同善也不辜负养育之恩,不仅高中进士,更被皇帝钦点为翰林,赐予了“翰林第”御匾一块。为了报答继母与外婆家的恩情,他选择将这块匾挂在乌镇,萧家厅就成了翰林第。

翰林第共有东、西两部分,在西路正厅挂着皇帝赐予的匾额,下面的屏门上是用大型木刻做成的“高风亮节”竹林图,两侧柱上楹联为“虚心勤节,山间翠竹常为友;铁骨幽香,帘外红梅堪作师”。这两句话不仅适合拿来配画,也是夏同善本人品行的写照,他为官后就像是画中的立竹,不光不畏强权,拒绝索要一分“黑色收入”,更为百姓主持公道。在清末爆发的著名大案“杨乃武与小白菜”事件中,小白菜等人最终能够洗清冤屈,正是因为有在朝为官的夏同善坚持为他们平反。

除了萧夏二家,乌镇还有许多出人才的望族,在古代有以藏书、刻书著名的文化世家张氏,在南栅建有私家花园园林“适园”,又被称为“张家花园”。到了近代,人才辈出的则是沈氏家族,清末至民国的二十五年间,沈家光外国留学生就有8人之多,但成就最高的沈家子弟当数沈德鸿,他的笔名更为国人熟悉——“茅盾”。

茅盾故居同样坐落于东栅区域,与夏同善翰林第仅间隔一座修真观古建筑。相较于相邻府邸,该宅院建筑外观更为素雅质朴,主体建筑由两进双层阁楼构成,其中就有茅盾用《子夜》稿费翻修的书斋,他在这里创作了更多作品。书斋窗外是一处简单的小庭院,并没布置过多景观,只是种着许多植被,其中一株天竺与棕榈是茅盾亲手种下的,至今仍迎着太阳郁郁葱葱,显现出无限的生机与朝气。

同样生于悠长东栅老街的,还有长久漂泊异国的木心,他的文字成了无数读者的精神家园,一篇《从前慢》更是道尽乡愁的悲伤。而木心本人一直念念不忘的,正是自己的水乡老家。1995年,木心曾悄悄回到乌镇,却因故地的物是人非,又伤心离去并决定不回。到了2006年,乌镇特别为木心修筑了一座“晚晴小筑”,他终于被触动,在漂泊海外20余年后,再度回到家乡小镇,回到那个一直牵挂在梦魂里的心灵归处。

3

手持北斗,打开江南

木心之所以改变了“永别了,我不会再来”的想法,就因为乌镇面临时代变迁,成功做到了与时俱进的转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今日之乌镇非昔日之乌镇矣,一代新人给予我创作艺术足够的空间,所以我回来了。”

小小的古镇,总是难挡时代的轨迹,随着出行方式的大变迁,到了20世纪的后半叶,依赖水运的传统贸易网络趋于瓦解,许多盛极一时的古镇不可避免走向了衰落,乌镇也未幸免。往日喧闹的市河变得沉寂,街上也失去了往日活力,年轻人大量外流,只有老人孩童守在老屋,一部分老屋子和传统风貌也遭到破坏,古镇的倾颓似乎已是必然。

到1999年,乌镇开始了自救,对古镇进行了保护开发并行的措施。当地坚持了修旧如旧的原则,从周围的乡镇收集石板、木构等旧料,将水泥路面恢复成了青石板铺地,并修复了坍塌的老屋与残损的门窗,损毁的小桥也得到了还原。最终在2001年,东栅率先完成开发对外营业,一根电线杆都没有的江南小镇重现于世。

但乌镇并非简单地回到了过去,在恢复古代场景的同时,一场现代化改造同步展开。乌镇在全国古镇中率先实施了河道清淤、管线地埋和改厕工程,甚至早在2003年就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如今,古老的青石板路下管线网络齐全,河流的流速、水位均由全自动智能系统来控制,就连看似古朴的乌篷船,里面也都装了GPS 定位。

在这之后,西栅又投入6亿元启动改造工作,相较东栅规模更大,开发与运营也更加成熟。乌镇就这样,从鲜为人知甚至会被念错成“鸟镇”的小地方,真正发展壮大成了享誉世界的大景区,成就了难得的“乌镇奇迹”。

不局限传统,乌镇坚持站在前沿,保持创新,不止于旅游胜地,更以新的方式延续人文辉煌。自2013年以来,乌镇每年都会召开国际戏剧节,每逢盛会,来自全球的戏剧爱好者和生活梦想家们都齐聚这座“中式乌托邦”,在石板街与小桥上演着没有边界与幕布的大戏,游客穿行其中,刚听完了哈姆雷特的独白,下一刻又闯入杜丽娘的游园梦,仿佛身处虚实之间,误入了虚幻时空。

此外,乌镇还成为了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在小桥流水之后,有极为豪华的国际会展中心与世界互联网科技馆,甚至还有浙江唯一、全国前十的超算中心。这个小小镇子里的一切,简直就像科幻片里的场景,其“赛博”程度相较大城市都有过之无不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领养狗狗app有哪些?几款领养宠物app推荐
bt365体育在线

领养狗狗app有哪些?几款领养宠物app推荐

📅 10-01 👀 6383
为什么杀猪都在半夜?
bt365体育在线

为什么杀猪都在半夜?

📅 07-09 👀 8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