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瑶池有多美!它又是如何被“建造”出来的?

快来瑶池有多美!它又是如何被“建造”出来的?

博格达峰 来源:搜狐博客-纳兰小鱼

峰峦雄伟的天山和景色秀丽的天池是如何形成的呢?接下来,我们将沿着这条“时空隧道”,品读天山这部“地质史书”,探秘天山天池的成因。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天山也曾经历了由海到陆的巨变。天山天池所在的博格达峰,最古老的岩层为奥陶纪至石炭系岩浆岩,记录了距今约3亿多年前的海洋火山喷发,现今则被大部分中、新生带盆地堆积物覆盖。博格达山所在的地质单元,准噶尔-吐哈岛弧,从二叠纪开始,演化为陆内盆地和山系,形成了二叠纪双峰式火山岩、基性为主的岩墙和幔源基性超基性杂岩,以及三叠纪至侏罗纪早期的中酸性侵入岩等。他们又被中新生代以来的陆内盆地堆积物不整合覆盖。新生代早期的陆内造山作用使博格达山进一步隆升,两侧盆地进一步沉降。由博格达峰向北至准噶尔盆地,由于地质构造的差异,形成了由高山、丘陵到山前洪积平原的不同地貌分带,它也对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分带造成影响。

天池及远处的博格达峰 摄影:昌吉州旅游

在博格达峰北麓地区,第四纪以来的大规模冰川活动共有4次,分别是距今200万-70万年的早更新世,距今70万-12万年的中更新世,距今12万-1万年的晚更新世和1万年以来的全新世。天池的形成年代,开始于距今1200万-200万年的天山演化的第三阶段,形成于第四纪晚更新世的第三次冰期。大致来说,天池的形成过程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步骤:

(1)天池的雏形形成:发生在中生代至中更新世,天池雏形的发育受地域地质构造的严格控制,在博格多山褶皱隆起过程中,处于背斜构造轴部的天池地区,周围不同方向上的断裂发育,形成了压扭性断裂和张扭性断裂。受到这两种断裂作用以及山麓冰川的改造,天池东西两侧的外貌和走向基本成型;

(2)天池外貌定型:发生在上更新世早期,在此阶段冰川作用起主导作用,冰川的侵蚀作用使天池底部地形定型;冰川的堆积作用,使得天池前端堆满浑圆起伏的巨大砾石散布带,由冰碛物堆积而成天池坝体;

(3)天池形态最终形成:发生在全新世时期,周围山体的重力崩塌作用,使天池坝体最终形成三个长舌状崩塌冰碛小丘,在冰川堆积物与周围凸起的基岩的阻挡作用下,冰川融水和高山降水堵留在凹地之中,使天池作为一个湖泊最终形成。

天池形成演化示意图

天池表现出典型冰川堆积地貌的特征,其成因说明,天池是多种营力相互作用综合形成的产物。

摄影:昌吉州旅游

天池地形图 来源:www.8264.com

天山天池地区不仅自然景观得天独厚,更是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穆天子传》《山海经》《汉武故事》等古籍记载的西王母与周穆王在瑶池相会的故事,是天池文化史上绚烂、动人的篇章,赋予了天山天池极为厚重的文化内涵。西王母神话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间跨度从远古至两汉,地域覆盖从华夏故土放射到周边四夷。其内容庞杂,记录丰富,被视为一部形象的先秦文化和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是集中华固有文化之大成者。据三工河、吉沿坚等处的岩画反映,可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有游牧民族在天山天池地区活动。现在这里是哈萨克族聚居地,浓郁的民族风情,使这里的自然风光更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魅力。

天山中发现的距今3000余年的岩画

来源:中国考古网

相关链接

冰川湖:由冰川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湖泊。冰川磨蚀地表形成冰蚀洼地后积水而成的湖泊,称冰蚀湖;冰川后退时,挟带的砾石在地面堆积成四周高中间低的洼地,或堵塞部分河床后形成的湖泊,称冰碛湖。

冰碛:在冰川营力作用下形成,由大小不等的岩块、岩屑、砂和黏土构成的混杂堆积物;它比周围非冰川沉积物要坚实得多,结构趋于块状体,为各种岩石和矿物质的混合物。

大地构造单元:又称构造单元(tectonic element)。一个区域尺度的地域,其中的地壳物质组成、构造组合,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场明显不同于相邻地域,表明它具有自己的地壳演化历史而有别于周缘地区,这样的一个地域就是一个大地构造单元。地槽学说基于地壳活动和稳定性的差别,将地壳的一级构造单元划分为地槽(褶皱系)和地台;而板块构造则将六大板块作为全球的一级构造单元,并将分隔它们的边界也作为构造带看待。事实上,上述的每一种一级单元内部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出次一级,乃至更小的构造单元。

编辑 :徐博、刘凯(中国地质科学院)

本文来自“地震三点通”

现订购2021年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只需300元

就能把一整年的知识抱回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网易163免费邮
365BT体育app

网易163免费邮

📅 07-29 👀 2462